連廷嘉教授於課堂中亦說明到何謂「職涯與生涯」,與「志業與職業」在概念上的異同。目前的教育環境不若一、二十年前,教師與學生的關係為法律上的特別權力關係,而轉變為顧客與消費者間的關係,即企業管理學上所謂的「廚師品湯與顧客品湯」的概念,當顧客品湯重於廚師品湯時教師在教學生涯中較容易產生的心理耗竭(burn out)更進一步得到教師得到耗竭症候群(burn out syndrome)、慢性疲勞,與職業倦怠感的比率,或萌生轉職的想法。
因此連教授利用正向心理學幸福五元素中的意義感來使社群成員反思,教師這個職業或志業帶給您怎麼樣的意義,教授也說明到當職業或志業有所意義的同時,職場的心理耗竭比較不容易發生,而當自我情緒陷落的時候,自我覺察(知)的過程相當重要,當情緒超出或低於心理容納之窗(window of tolerance)的同時,個體再有所覺察的同時,必須轉移注意力(shifting attention),比較容易避免職涯所產生的心理耗竭。同時教授也提到同儕或有伴的支持,或者是心理資源的運用,例如諮商所或身心科的就診,對於欲產生的耗竭狀態,宛如溺水者在汪洋中所看見的浮木,使其不易陷落,進而造成真正的身心耗竭症候群,或者是更嚴重的精神疾患症狀。